胡晓光提琴工作室-乐器制造系

学术探讨
Academic research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探讨 > 提琴制作艺术的传道者

提琴制作艺术的传道者

Update: 2012/4/22

 

  我一直觉得我们东方人心灵手巧,而且有手工的传统,我们要制作提琴的话绝不会输给西方人。”—郑荃


  他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提琴制作大师,也是国际提琴制作大师中唯一的中国人,尽管他在海外享有声誉,但他还是回到国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提琴制作人才,他的低调与才华同样使人景仰。
                              —《时尚.Esquire

 

中国提琴胜出是历史必然
    2007
113日,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米歇尔兰德斯贝格(Mitchell andsberg)的头版新闻《中国小提琴的奇迹》见报一个星期后,世界收视率排名第一的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司NBC、意大利国家电视第七频道、英国国家电视台第四频道、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CBS,我国天津电视台相继登门造访《中国小提琴的奇迹》头

 

  

版新闻的主角——我国提琴制作大师,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系主任郑荃教授,对我国手工提琴制作艺术家屡屡问鼎国际提琴制作赛事桂冠,工业化提琴产品迅速占领世界提琴市场的23,从各个角度广泛地进行了报道。在采访中他们都提出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中国的提琴是怎么了?为什么提琴作为欧美国家的舶来品,在中国能够取得如此进展?

 公元2006年,在美国提琴协会(Violin Society of Amedca)17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中国提琴制作家朱明江、吴祖亮、赵士全 江峰、江山,胡雪平(后四位是郑荃大师的授业弟子)7人,将小提琴金牌奖、小提琴声音银牌、中提琴工艺奖、小提琴工艺,声音奖等11项赛事奖项悉数收进囊中。这不是华人提琴制作家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第一次崭露头角,自1987年和1990年郑莘大师获得4枚金牌和20余枚奖牌后,几乎每次国际比赛的领奖台上都少不了华人提琴制作家的身影,而且近年来呈一发不可收拾之势;1990午曹树堑在加拿大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奖金,1994年朱明扛在美国VSA11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金奖,2003年张安在意大利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银牌和中提琴第4名,在当年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的前20名中出现了6张中国面孔。2004年江峰、江山兄弟在美国VSA15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分别获得金牌、银牌,同年赵土全在捷克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银牌、最佳工艺奖和琴头雕刻金牌。与此同时,中国的琴弓制作家葛树生、马荣弟、陈龙根多次在国际比赛中摘取金牌,银牌。中国提琴制作家的艺术造诣令国际提琴界瞠目结舌,他们实在搞不懂,为何在亚裔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出现了如此规模的代表世界级水准的提琴制作艺术创作群体,为什么中国的提琴制作水平,在20年内直追已经有几百年制琴历史的欧美各国。
   “
许多人认为,中国提琴制作业近20年来的发展是由于我从意大利带回了制作提琴的技术,我并不这样看。我认为,中国的提琴制作业的发展,首先是得益于改革开放以后的人形势,然后是中国的特定的社会、人文条件,是许多中国提琴制作界的同仁们共同拼搏的结果。
从提琴制作大师郑荃先生归国的1988年算起,我国提琴制作产业成长的20年,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坎坷与精彩并行的20年。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30年闭关白守,当时的提琴制作行业只能从实物和一些非常少的资料中,学习提琴的制作技术,从没有人系统地到欧美去学习过提琴制作,基本与国外提琴行业没有交流和资讯流通。1978年,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孕育了提琴产业发展的时代环境和政策土壤。国家意识到闭关锁国造成的提琴行业人才极缺的问题,才开始派遣专业人才赴欧洲学习深造。在公派、自费留学的大潮中,
郑荃先生幸运地得到了进入意大利克雷蒙娜提琴制作学校的机会,这是他的提琴制作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机会走山国门,到外面去看看五彩缤纷的世界,去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去学习别人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中国提琴制作水准的提高,不仪得益于派遣留学生的政策,也得益于许多来中国传授经验的外国朋友。郑荃先生回国以后,在1989年就举办了第一次意大利克雷蒙娜提琴展览,使许多中国的提琴制作者第一次近距离地观赏意大利名琴和克雷蒙娜现代提琴制作学派的作品,聆听了原版的意大利提琴制作大师的讲座。意大利克雷蒙娜国际提琴制作学校还和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结成了姐妹学校。从那时候起,几乎每年都有好几个不同国家的提琴制作大师来中国讲学,举办展览。2000年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第二次意大利提琴制作展览的规模要比第一次大许多,展品的内容也从克雷蒙娜学派扩展到意大利各个地方的不同学派,时间跨度从l5世纪一直到2l世纪,同时还举办了10个大师讲座。
   
与此同时,在国际提琴演奏赛事中,华裔提琴演奏人才辈出。中国的学习提琴演奏的群体,其规模也达到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水平。我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师生,音乐艺术专业团体对使用乐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提琴的质量存在瑕疵,将对我国的提琴演奏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更多社会人群认识到乐器质地酌重要性。政府对国家交响乐团、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艺术团体也给予了相应的财政支持。郑荃先生说,中回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国内提琴制作艺术的纵深发展。
   “
从第一次有中国人参加意大利克雷蒙娜国际提琴制作大赛,到法兰克福(上海)国际灯光乐器展览会,从中国乐器协会成立提琴制作专业委员会,到提琴制作师分会的创立,我国提琴制作产业在专业领域内拥有了政府组建的行业机构。其中,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是最活跃,专业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最频繁的。在坚持专业队伍和提琴制作专业教学体系建设同步进行的策略下,我国提琴制作行业在世界专业领域内取得如此成绩,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郑荃先生说。
   “
说起我国工业化提琴的快速增长,应该得益于工业化提琴生产走出了产研结合、厂校连手的特色发展道路。在国外,工业化生产与艺术提琴制作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我国工业化提琴企业在与手工提琴制作专家积极互动的思路下,中国提琴制作师分会在国内提琴制造企业举办了大量提琴制作技术讲座和交流活动。现在,我要定期前往提琴之乡江苏泰兴,为所有的工厂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讲座,从文化普及到专业技术,将关于声音、使用性能、提琴制作外形的基础理论有机地渗透到工业化生产的链条中,使艺术化提琴制作的关键技术直接体现在工业化提琴产品中。从提琴油漆、琴体配重、声学音质、音板高度、弧度设计等现实问题,对技术员工直接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帮助工厂技术人才科学地 提琴产品的质量。郑荃先生说。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郑荃先生对提琴行业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对提琴制作教育学科的设立,以及制作人才的辛勤培育。从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系创建,到提琴制作师协会的成立,我国的提琴制作人才得到了更广泛地培养,从行业角度看,提琴制作师分会为行业培育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将北京、上海、广州地域性制作人才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协会组织的提琴制作展览,帮助国内提琴制作技师更好地与市场接轨。20年来,郑荃先生在学术推广和协会工作两项事业上取得显著的社会业绩。为开阔国内提琴制作人才的艺术视野,在意大利每三年举办一届的克雷蒙娜国际提琴制作大赛时,郑荃先生都会组团,带领国内提琴制作人才前去观摩取经,向同仁们分析参赛作品的成败得失,使业界同仁对国际比赛规则,国外同行的制作艺术,意大利提琴制作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郑荃先生说,华人中青年提琴制作家的崛起,为我国提琴制作行业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面对舶来的提琴制作艺术,树立了国人在世界提琴制作艺术舞台上的自信心。

传统是一条河流 站在历史的源头欣赏艺术的步履
   “
提琴制作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和科学的结晶。中国的提琴制作家不能仅仅满足于占领市场和在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获取奖牌,要更多地去学习有关提琴的历史,才能创造出真正有艺术价值的提琴来,才能真正的在国际提琴制作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有人说,透过乐器可以看到制作家的个性和内心世界,通过风格道劲的提琴旋首雕刻艺术,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著名音乐学家黄翔鹏曾经说,传统是一条河流,提琴制作艺术传统河流的头在意大利的克雷蒙娜,我国提琴制作行业的同事们要对提琴制作的传统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不能断章取义地通过模仿某一时期的某一位提琴制作家的作品,就认为自己已经能够驾驭提琴制作艺术。郑荃先生说,中国的手工艺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制作乐器外形的角度看,对我国的能工巧匠并不是难事,但是,对文艺复兴后的几百年提琴文化历史,对提琴艺术在世界文化艺术的地位,对提琴文化与欧洲的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中国的提琴制作家还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好好学习和了解这些问题。
   “
我们如何理解琴如其人的涵义?并非琴如制作师的容貌,而更多的是表现出制作师的艺术审美观和个人的文化修养。所谓涵养,是制作师对提琴历史文化客观的理解,在内心深处,将个人的情感、性格、意愿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制作师艺术风格的灵动再现。而达到如此艺术境界,对中国提琴制作师还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其间,有语言和地域的障碍,有时间上的困难。相对国内其他提琴制作名家,郑荃大师是幸运的,意大利五年的留学生活,使世界提琴制作艺术本源文化流淌在他的精神血液中。归国20年来,郑荃大师每年都要回到意大利看看,在与国际友人的交流中,时刻保持着他精神世界里最纯粹的克雷蒙娜的提琴制作艺术的本源精神。
   
郑荃大师为人谦和,好交友,在他的社交领域里,有来自意大利的画家、建筑家、音乐家...“我们看提琴作品,不能仅限于现在提琴制作的艺术风格,我们要从传统的历史源头启程,沿着时间的河流,从宏观视角看清提琴制作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在提琴制作艺术演变的不同时期的领袖人物的作品中级取创作灵感,对大师们的作品、创作思路、审美观获得非常清晰的理解。只有如此,我们才会认识提琴制作艺术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的精髓是什么。什么样的声音才是提琴最完美的声音,有位恩师说,我的脑子里有完美的提琴声音,但我无法用语言告诉你。提琴最美的声音要靠你用耳朵来倾听、去比较、去记忆,然后用心去体会。在意大利留学期间,郑荃的学习途径是尽可能地观摩各式的意大利古提琴作品,以及尽可能地模仿教授的提琴作品。他在意大利拜访过五位教授为师,通过对每位教授提琴作品审美风格研究,对不同制作师的提琴制作艺术,郑荃大师开始有所兼容、有所摒弃,融会贯通,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制作艺术风格。
   
不同时代的意大利古琴,风格迥异,但在研究古琴制作艺术风格发展逻辑性的过程中,郑荃大师看到不同古琴恒久不变的共性创作艺术元素,慢慢地总结出每位提琴制作艺术家的基本艺术特征,以及大师的审美观。从不同名家提琴艺术风格的研究中,对意大利提琴制作文化有了轮廓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提琴制作师融入自己的个性要求,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制作艺术审美观。可以说,郑荃先生提琴制作艺术审美观来源于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艺术实践。郑荃先生说,艺术家不是匠人,艺术审美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艺术家的制作风格也要遵循动态的发展,来源于其他门类艺术的感受和冲动,也会不断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这时,提琴制作家完成的作品于乐器商品,完全是艺术家自我创作的追求,至于作品艺术价值优劣,完全由世人来评价。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从哲学角度看,皆有共性存在。提琴作品的创作也是磨砺制作家艺术精神和技巧的过程。郑荃先生说:我的授业恩师莫纳西(Gio Batta Morassi)曾言,提琴作品的创作最大的缺点就是作品本身没有缺点,说的就是作品创作过于追求完美,而剥夺了作品的艺术个性。对于个性的塑造,提琴制作师都想不断地超越自己,虽然我的作品获得过国际赛事的金奖,但凡具有艺术追求的人,都会透过金奖作品看到自己更多的缺憾,用尽心力去创造更具个性的艺术作品。我们在创作前,制作家会提前构思作品的声音、外观风格,在将理解转变为现实作品后,制作师仍会感到许多细节不尽如人意,这是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所以说,艺术家创作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目前,郑荃先生每年只创作3-4把提琴。身兼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乐器协会提琴制作师分会会长,中国乐器协会提琴专业委员会顾问等无数社会职务的郑荃,在各种社会活动和提琴学术教研活动中奔忙着。当创作灵感出现时,他的思路也常常会被各种事务性工作打乱,各种社会活动使他不得不经常离开做提琴的工作台。已过知天命年龄的郑荃大师,有时非常感慨,只希望把退休后的时间留给自己,再来潜心研究提琴创作艺术。凡事有得有失,从整个中国提琴行业的培育和取得的发展来看,郑荃对自己做出的牺牲无怨无悔,他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作出的成绩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承上启下,推动民族、国家、世界的进步。他们那一代人的创业动力就是能让自己在中国的音乐和乐器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提琴木材也是会歌唱的

对于提琴制作的科研项目,提琴制作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的研究与测试以及提琴音板声学共振测试的科研立项,令郑荃多年沉浸其中。他说,欧洲的提琴制作重视对作品艺术性的挖掘,发展趋于保守,而中国提琴制作的学科建设可以在制作工艺的科学性领域有所突破。正如郑荃所官,提琴制作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研究具有直观性特点,同时可在不同物理材料间进行声学品质的对比研究。相对于提琴设计的弧度、琴型等复杂问题,材料学研究更适合我国当前提琴行业的现实需求。

从木材的性能和提琴声音的关系看,郑荃可说是熟谙各个时期、各个产地,各种类型木材的声学特性。在设计提琴时,他先会在脑海中提前构思提琴作品的声音特点,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能够实现提琴音色创作思路的木材,然后再来考虑提琴琴型的设计以及琴体的弧度和尺寸等诸多艺术创作的手段。郑荃说:“从现今时代的观点看,提琴作品的声音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在语言范畴内,用宏亮,甜润、有力、沉静等词汇描绘提琴作品的音色。相对用于提琴制作的木材之间,也没有绝对的优劣区分。每一种材质的木材都具有属于自己的声音特质。在提琴作品创作过程中,制作师用自己的声音审美观来选择木材,以他的学识和经验挑选出最适宜的木材,来表现他的创作风格.关于木材的声学标准,在我国现行的提琴教材中,对于不同类型木材的密度,硬度,弹性模量,外观,声学衰悉数都有详细地论述。再深的研究领域是木材干燥的年限,也就是木材自然老化的年限。提琴的音色好,也源于木材长时间自然老化的过程,木材只有存放到一定的阶段,才会真正体现出它真实的声音特质。如此看来,在意大利提琴制作家族中,祖辈将制作材料留存给后代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同古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它的建筑方式至今,不为后世人知晓。而意大利斯特拉迪瓦里古琴历经历史的晨风暮雨,提琴的声音依然绚烂辉煌。对于斯氏古琴的制作材料和油漆技术,科学家们虽然用尽现世各种先进的仪器,对古琴制作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一再分析,仍无法破解其中的谜团。有的学术论著说,斯氏古琴木材的管胞孔在木材正常死亡时,应该有盖子封住管胞孔,但有的斯氏古琴在做木材切片分析时,封住管胞孔的盖子脱落了。“木材的结构状态与提琴声音的通透性完全是两个概念。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木材内部管胞孔的盖子脱落,木材的特殊结构对提琴的声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考证。”郑荃先生说,他为此做过试验,但都没有达到揭掉木材内部管胞孔盖子的预期目标。

郑荃研究的课题是,当木材经过50年,甚至100年的储存后,木材本身的化学成分的变化,如何引发了提琴声学品质的变化。“意大利古琴的音色堪称卓绝,其原因在于经过时间的沉淀,木材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而物理性能的变化又源于材质的化学分子的变化。”郑荃曾将木材浸泡在水中,用微生物对木材进行发酵,并在林业科学院的电子显微镜下进行切片分析。切片数据显示,木材的管胞孔还是处在关闭状态。”我们从木材内部的纤维和空气中水分的相关性的研发思路出发,来进行不断试验。这个科研立项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科院科学所,力学所,北航四家科研机构共同完成的。通过在声学主观鉴定的基础上,对木材进行了声学频谱分析,以及北航科研机构对木材进行了声学共振试验三项数据结果显示,经过处理的木材,声音的科研指向是相同的,木材的声学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郑荃说。

学科交汇协作是艺术提琴未来的出路

20年来,郑荃在吸取国外提琴材料工艺的基础上,在提琴材料学上拥有了独创的科研成果。“毕竟,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系研发实力有限,借助其他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将科研技术成果在工业化提琴制作企业进行开阔性地试验,其意义是深远的。现在的科研成果对提琴声音品质的提升效果明显。”郑荃说,他下一步会着力研究油漆的透明度、丰满度。颜色等艺术领域的科研项目,以缓解国内在此领域内科研速度缓慢的问题。

由于艺术与科学两大研究领域的专业性的特点,国内非常缺乏驾驭多种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进入2l世纪后,是各学科交叉,协作的时代,许多科研项目需要多学科的人才协作才能得以进行。郑荃说:“提琴制作艺术是多学科知识融会交叉最好的一个结合点,结合声音和视觉审美诸多层面的专业问题。在未来,提琴制作会吸引更多学科的专业人才的科研兴趣,许多非艺术专业学科将介入提琴制作学科的建设。提琴制作专业作为交叉学科,涉及到声学、力学、材料学,化学多种非艺术专业学科。在欧洲,提琴制作艺术历来被看作传统行业,制作师的观念也相对保守,他们制琴工艺更多是作品视觉的复古问题,追求古琴制作师当时的条件,设计思路,制琴材料,琴体的构造,科研项目也如是。而国内的研究线路不同,在原始工艺的基础上,也会考虑到现时代的高端材料(如纳米材料),应用到提琴制作工艺中去,都是非常前沿的新材料、新技术。

 

师古,仿古,和新作品的创作

目前,国内手工提琴市场出现了制作风格仿古的倾向,师古,仿古,对于提琴制作艺术的方向性问题,郑荃说,仿古琴的制作,更像是对前人制作风格的探索,如同学习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临摹大家的碑帖时,人们会感受到作品的很多细节,以及不易直接观察到的运笔特点。仿古琴的制作同理,制作师只有在模仿的过程中,才会通过细节感受到前人在琴体的材料应用,琴体设计思路的细节上有哪些特质值得我们借鉴。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仿古琴,精确意义上说,不是纯粹的仿古,只是单纯的把琴的外观做旧,此做法无可厚非,但在追求商品价值的同时,也有制作家牺牲创作个性的危险。”

可以说,仿古琴在视觉和音色上,迎合了艺术人群的审美需求,仿古琴在国内也拥有了一定的市场。意大利古琴在艺术外观上有一种残缺美,琴体局部的磨损映射出木材本身的光泽和层次,而这些特点是新琴无法体现的。如此看来,仿古琴不算是一种毛病,当算是音乐界的一种乐器需求,如果把琴做旧,当做赝品来祸乱收藏市场,这就涉及到制作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古提琴收藏慎防赝品

从意大利古琴的商业价值看,市场价格高达200万—500万美金,作为奢侈品,意大利古琴的收藏价值尽显出来。面对国内提琴收藏市场鱼龙混杂的问题,郑荃早年意识到,早期国内经济落后,名琴数量有限。在国民经济复苏增长的背景下,或许国内会出现一次购买旧琴的浪潮,这也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规律。最早,在二战世畀经济复苏后,日本购买了许多意大利古提琴,台湾、新加坡也从欧美国家购买了不少名琴。在此过程中,亚洲人确实对提琴的历史缺乏了解,知识有限,给制造赝品的投机商以可—乘之机。当时,郑荃意识到,中国要是没有专业提琴鉴定机构和人才,提琴收藏市场也将会是一片混乱。1997年,郑荃亲赴法国,专门学习古琴的鉴定。法国古提琴权威鉴定专家瓦泰洛在退休之际,对他的中国学生郑荃语重心长地说:“我知道,总有一天,中国人会对古提琴的收藏发生兴趣。但我们看看,日本在经济起飞后,有多少提琴赝品出现在日本,我是中国人的朋友,我不希望中国人走日本人的老路。这也是我培养一名中国学生来鉴定古提琴的初衷。”

郑荃说,他对中国提琴收藏市场的未来抱乐观的态度。毕竟,古提琴是世界公认的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但对现在国人了解提琴的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其原因是:国人对提琴的知识积累不够,多数演奏者不懂提琴,对提琴文化的历史缺乏兴趣,关于中文的提琴历史书籍更是少得可怜:其次,我国目前的乐器市场是相当混乱,国内乐器市场非常不规范,商人通过回扣的方式,误导学生的乐器消费,教师的职业道德丧失殆尽,学生在遭受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失去了对乐器品质的鉴定能力。”包括政府采购,大型乐团配置乐器,觉得很痛心的问题是,购置的乐器浪费很多国家的资金,劣质的乐器闲置在仓库内无法使用。其间,映射出腐败和无知两个层面的问题,二者结合,造成今天乐器市场混乱的状态。”郑荃心痛地说。他的朋友用25万美金购得一把所谓的意大利斯氏古琴,拿来一看,不过是赝品而已,价值仅值2万美金,这种个人上当受骗的事例着实不少。目前,国内缺少提琴鉴定的权威机构,缺少相应的规范机制。郑荃为此常年在国内各地举办讲座,包括通过电视媒体的《鉴宝》节目,做一位忠实的社会大众提琴普及常识和专业知识的传道者.

  我们相信,社会也有自我纠正的功能,屡受劣质提琴侵害的人群,必定会更加趋于理性的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乐器使用者会具备乐器工艺的专业知识,市场也会趋向规范,原因在于懂得乐器质量优劣的人越来越多,那些存在于市场的假琴、奸商,以及非正常的买卖关系将逐步被历史淘汰出局。真的希望我国达到这种市场环境的时间不要太长。

 

结束语:从客观角度看,使中国的提琴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是提琴制作大师郑荃的创业梦想,通过20年的拼搏,他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有人说,是郑荃令世界提琴行业对中国人刮目相看。不仅是他作为首位摘取意大利克雷蒙娜国际提琴制作大赛桂冠的中国人,更在于通过20年的传教布道,他创建和推进了中国提琴制作专业的学科建设,他的授业弟子屡屡问鼎国际赛事大奖,中国人在世界提琴制作行业的自信心得到印证和再现。半个世纪来,郑薹从文革时期安徽农村的插队生活,磨砺成为世界公认的提琴制作大师,他的拼搏与付出,让国人认识到提琴制作艺术的魅力和存在价值。—个人做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无论在逆境或是顺境中,倾尽一生的光阴,来恪守最初上路时所要追寻的最纯粹的艺术信念和精神,盲必信,行必果,提琴制作大师郑荃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实现了他的精神诺言……

报道: 来源:《乐器》黄伟
Reporter:
版权所有 胡晓光提琴工作室 © CopyRight 2012 by nbptmusic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