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光提琴工作室-乐器制造系

小提琴演奏
Violin Recital

当前位置:首页 > 小提琴演奏 > 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思想

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思想

Update: 2012/4/5

转载▼

标签:

分类:

  

    20世纪80年代,经他推荐,在当时党委书记陈自明的努力下,我从重庆回到母校。1986年,学报委托我撰写一篇总结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的文章,我们又深谈了许多个日日夜夜。当时第一篇文章《漫谈林耀基的小提琴教学》(原载学报1987年第2期)是写他的教学思想的。我觉得林耀基的教学最显著的特点,首先是是生动活泼地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运用对立统一律和通过生活里及自然界的实例,去解释和解决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一些常见的问题。

例如,他经常挂在口边的三大关系

 

1.动与静的关系                      

    在世界上,相对的动与相对的静是普遍存在的一组对立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我们经常看到:乱云翻滚时,山林是相对安静的;汽车飞奔时,马路是相对安静的。对这些现象,很多人会熟视无睹,而林耀基却联想到小提琴教学。并用这些例子去启发学生。举例说:在奏颤音(trill)或震音(shake)时,左手一个手指是积极、灵活地作上下运动,而另一个手指则应是安静和稳定地保留在弦上,不受其他手指的影响及牵制而扭曲变形──以致移位走音。

    又如揉弦时,不管揉弦的幅度和速度(频率)如何,它的基本音准(音位)是不能变的,这里音准的稳定性和揉弦的颤动性就是静与动的对立统一。

    如果我们把眼光从技巧的角度转到艺术表现的角度,可以看到:感情和理智的平衡,也是动静统一这个原则的体现。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是的,但它的流动必须靠一些比较稳定的因素支持着,如:干净而清晰的发音、良好的音准(包括合适的音律)以及比较稳定的节奏等等。对这个问题,林耀基打了个比方:

大江东去,江水是流动的,而两岸是相对静止的。音乐中的好比流动着的江水,是比较活动的因素,而(对于演奏者来说是控制上述那些比较稳定的因素的冷静的头脑和安静的耳朵)则好比江岸。演奏时如果光是感情激动,失去理智的控制,这时音准便容易偏高,节拍上容易赶,发音上噪音增多………”等等,好比洪水决堤。所以他主张在舞台上要取得冷静的头脑火热的心的平衡(这个心是指真情、热情、情绪起伏和演奏欲望等);要把松弛的感觉(生理上.肌肉上)和坚定的节奏(精神上、意志上)相结合;最后达到充分表现同时又充分享受的结果。

    他说:一个演奏者既是乐曲的解析者和再创造者,同时也是一个享受者(他与观众一起享受着自己的艺术创造),除此以外,他还得是一个舞台监督,随时要去调整那些不尽完美的部分。也就是说,演奏时既应有主观的和主动的因素,又应有客观的、被动的因素;前者是相对的,后者是相对的,动静结合,相互促进。

    总之,把动与静的对立统一这条客观规律运用到小提琴教学中去,可称是林耀基的一个贡献。

 

2.用力与放松(张与弛)的关系

   大凡小提琴教师教琴,没有一个不对学生说:要放松!的,不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要用力怎能放松?这些老师往往也不知怎样解释。林耀基明确指出,这绝不应当是睡觉式的绝对放松,而是在运动过程中找到的、与用力相互交替、相互依存的、有价值的放松。小提琴是身外之物,只要把琴.弓拿起来,把弦按下去,总有一组以上的肌肉要收缩,这就是用力。林耀基认为最重要的是:永远别用多余的力;或是说:不断去掉多余的用力,采取的方针——省力就是放松。他认为:越是音乐感好的人,越要注意放松,热一分,须冷静两分,放松三分。

    关于用力与放松相互交替的问题,他常说:我们要向心脏学习!它不断把用力与放松相互交替,所以工作了几十年也不累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踢足球,或打乒乓球,想好目标,一脚踢出去(或一板打过去)之后,球便依惯性继续运行,踢球的腿(或打球的手)就得马上放松。他常用这些例子启发学生说:弓子好比这个球,推一下,弓子自己就走了。所谓一次用力九下松。特别是演奏带重音符号的音,演奏顿弓、连顿弓及短的三音和弦时,更能体现这种用力与放松相互交替的关系。

    左手在换把动作中也存在准备、发动和惯性运行三个步骤。上述这种在运动过程中去认识用力与放松的相互关系的观点,也是林耀基在教学思想上的一个明显的特征。

 

3.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林耀基常对学生讲要减少空间,争取时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由于小提琴这个乐器本身的结构特征(有四条弦、十几个把位,和一条不满一米长的弓等),在演奏时就产生了通过双手在一定范围的空间内的运动(即换弦.换把.换弓和换指)的客观要求。不管左右手,在进行这四换的运动时,走多余的路程(空间距离)都会导致减少发出音乐的时间,所以,为了尽可能做到歌唱性和连贯性,避免音乐中断,就要求走近路,别走远路。如:在换弦时,调整四根弦的七个平面,弓子划的扇形面越小越好;在换弓与换弦结合时,弓尾螺丝所走的轨迹,应是园、半园、扁平椭园或8字形,无论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运动,垂直的距离越短越好;在连弓换弦时,轨迹是若干条圆形弧线的连接,呈蛇行波纹状或躺8字形,而不能走角状路线。

    又如奏连续下弓,在拉完一弓之后要回到弓根准备拉第二弓时,弓尾螺丝所走的路线,应把弧度减到最小,尽可能避免走多余的弯路。在上述这些情况下,垂直距离长(空间大)则说明在路上浪费的时间多,而有效的时间相对减少。

    当然,对减少空间,争取时间这个口号的理解也不能绝对化。要看情况。如果音乐需要还必须加大扇形动作,以强调重音的效果。上述这三大关系的论述,是林耀基的教学思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他如在变化中求得稳定讲变化与稳定的关系,(与在运动中寻找放松对应);艺术处理中贯彻的复合原则;演奏中注意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模仿与创新的关系等,也都是运用对立统一律的较为成功的例子。

他还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认为大凡符合自然规律(包括物理上的和生理上的)的动作和方法,一般来说就是符合演奏规律的、好的动作和方法;否则就是不好的。(这些自然规律不光在大自然里可以观察到、学习到、体验到,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所以他提倡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善于向生活学习。有一次他说:讲了半天放松,其实,放松,就是顺应地球的引力一个人要是顺应自然,掌握自然法则,很多事都能做好,心想事成;要是违背自然法则,就会事事不顺心、不顺手。

 

三、他编创的并广为流传的练琴要诀

    林耀基感到中国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教中国人学西洋乐器,如果全盘照搬外国的经验和成套的体系,肯定是不行的,应该有它的特殊规律。这个中国特点是什么呢?

他想到:小学生算乘法就背乘法口诀(九九表),学中医要背汤头歌诀;在武侠小说中,为争一本武林秘笈打得头破血流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这个东西十分重要。运用要诀教学传艺,在中国是各行各业都存在的。在教学中,以通俗的语言精练地概括事物的规律的本质,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国古代的音乐家们音乐的传习中以及戏曲科班的教育中,以艺谚、艺诀为载体,通过家传、师承和师友传习等方式,将各种音乐技能和心法世代相传,不绝如缕。

林耀基深感国人音乐感好,而小提琴技术基础差,(戏称自己是反面教材),因而多年来,他把一些关键性的演奏要领(包括指导思想、演奏观念、到心理上和技术上),用诗的语言提炼出来,概括为便于记忆的系统化的口诀,希望下一代能更好地解决基础问题。

    在文革尚未结束的20世纪70年代,我在四川就曾经从同行的笔记本中看到不知道第几手转抄的林氏口诀,并如获至宝抄下来,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心中咏诀,手上运弓按弦,诀意与琴音融会贯通,果然比用刻板的概念强加给学生更灵。不过那时胡坤、薛伟等尚未在国际比赛拿奖,他这套东西也尚未得到当时的权威人士”“学界把头的重视,大概他认为是旁门左道的顺口溜而已,单凭几句打油诗就能教好提琴?瞎扯。

到了80年代,他的学生在国际比赛上拿奖的人次越来越多,第一篇文章《漫谈林耀基的小提琴教学》出来以后,不少读者希望能够看到系统介绍他的要诀的文章,于是我才有幸听到详细解释他每一条要诀的内涵。这时候我才发觉在四川传抄的不过是很少一部分,而且当时自己理解得也很肤浅。

    他的这些要诀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首先在于简化”──它排除了某些提琴技术书上大量次要的东西,把最主要的合理化地联系起来并减少到最低限度。例如,把基本功的起码规格概括为匀、准、美,学生在检查自己时头脑就明确得多。又例如,把左手技术难点归结为三换”──换指、换弦、换把。这里确实漏掉了一些左手技术,但是如果不舍弃次要的,人们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这关键的三换上来。这样,把复杂的内容简化为清晰的,互相关联的和有机结合的条文,显然比零散的技术知识容易记忆得多。

    其次,将它们赋于外在的音韵和节奏,编成琅琅上口的口诀,可增加趣味性,尤其是对炎黄子孙,具有任何外国小提琴教学理论书籍所不能代替的独特效果。如:左手一把抓,右手分开拉。我们的琴童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忆。

    再者,要诀设法把技术上的一些规则引导到学生的感觉上,跟着感觉走,这是最有效果、最能激励学生向前的途径之一。如把快速、中速和慢速三种不同速度并在不同轨道上(即用不同接触点)的运弓,分别比喻为顺风、和风和逆风,学生在练习全弓时就很容易找到感觉。

    最后,在这些要诀中只提出总体模式,只提供指南、方向和原则,避免了许多繁琐冗杂的细则,有利于把小提琴教学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轨道(包括老师示范学生模仿)转移到现代的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学习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运用艺谚艺诀作为一种有效的音乐教学法,实在是中国人的专利。

所以,次年又写了第二篇文章《谈林耀基小提琴技术训练要诀》(发表于1988年第一期)对林耀基的这些要诀,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概括:

 

(一)有关总体要求的要诀

 

1.大脑带双手

内心歌唱预先听,两手动作预先量;多余动作要去掉,紧张因素要扫清。这里提出了两和两的问题,这是练琴的关键。

                                 

2.基本要求

内心歌唱率两手,两手顺从跟着走;基本要求匀准美,胆大心细精益求前半部是讲歌唱与动作的主从关系。林耀基还说过:双手好比两条狗,跟着主人命令走主人是谁?就是演奏者内心的歌唱。

    口诀的后半部重点是突出匀、准、美胆大心细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什么是心细?他说慢练、轻拉、快改!如何精呢?他有时侯跟学生开玩笑说:回去先用节拍机、后用录音机、再来找林耀基。(可是现在再也没法子找他了!)

 

3.演奏心态

东南西北中,四面八方通;脚踏地球中,顶天立地松;情爱我心中,箭发自弦中;祝君更成功,展翅游太空林耀基主张向一切值得学习的人及其艺术与技术学习──不管他们属于什么派别、什么辈份,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古今中外、上下左右;对他们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要吸取和通晓。                     

,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和精神)的爱,是一切好的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出发点。从爱心出发,林耀基常常要求学生在拉琴时对每一个曲子、每一个主题、每一段旋律、乃至对琴对弦,都要以很疼爱的心情去演奏,让弓毛轻轻地、柔软地抚摸琴弦。反对野蛮拉琴。

笔者有幸2005年在香港听林耀基在我家里试琴”——他在一个多小时内用我们年轻的时候熟悉的二三十个小曲子,反复对比两个欧洲的古小提琴——-这是我最后一次听他拉琴了:他没有用肩垫,曲子也没有高深技巧,但极其感人,充分展示了他对艺术的

    他还认为不但演奏要有爱心,就是教学,作为教师对学生也要有爱心。还要引导学生爱上了小提琴艺术。这方面他本人就是典范,有许多同学写了很动人的文章,我就不再重复。

展翅游太空讲的是想象力。想象、联想、幻想,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说少一点,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丰富一点,从侏罗纪到未来世界,从宇宙太空到人们的内心世界。我问他:想象力与技巧到底哪一个重要?林耀基的回答是:你的银行存款再多,要是被永远冻结了,还有什么用?没有想象的纯技巧无异机器,技巧越高离音乐越远。没有对美的想象和追求,就谈不到音乐,谈不到艺术表现。

 

(二)有关左手的要诀

 

1.换指口诀

指根发力到指尖,手指关节不发蔫;指头轮休存耐力,手指独立实又坚。”“轮休 就是用力与放松相互交替独立就是各个手指不能互相牵制、并因此移动及变形。

 

2.换弦口诀

换弦靠手肘,琴颈为中心;四指成一线,肘带腕指跟。讲的是左手换弦应靠舵式动作来发动。

 

.换把口诀     

在学习换把的基础阶段,他提出下臂带动腕指跟,腕指配合要认真,先行指头最重要,按得不准白费心。

 

 4.揉弦口诀

如坐摇椅如乘轿,又似扇子手中摇;君能识得此中味,宽、窄、快、慢自可调。他又说揉弦声音真优美,恰似风吹竹叶尾一石激起千层浪,享受浪中飘摇美。这些口诀很形象、又很直观。揉弦是种波浪式的运动,发动一次之后,要靠惯性去继续飘摇,好比热天时摇扇子那样自然,不断放松。

 

(三)有关右手的要诀

 

1.运弓基本要领

一要直、二要平、三要稳 所谓,是指运弓时,弓始终与弦成直角。所谓是指运弓要掌握七个基本平面。所谓就是要保持弓子运行中不要摆动、抖动、扭动。一直二平三稳是打基础的时候运弓最基本的要领,只有先掌握直、平、稳,才能进一步掌握(当艺术上提出需要时)斜向运弓、波状运弓、以及在运弓时控制触弦弓毛数量和弓速的变化。

 

2.右臂动作协调的要领

肩、肘、腕、指环扣环,整体动作不零散;上臂下臂联合动,大刀阔斧声音宽。它从辩证的、事物互相联系的角度,正面的提出了上肢各部分互相配合的作用。还注意了让学生在音乐或声响的运动中把握技巧,强调动感、联系、及活生生的形象。

 

3.不同弓速演奏的要领

 快弓如顺风,慢弓似逆风,不快不慢象和风。这条口诀主要是帮助学生找感觉,讲的是用全弓演奏各种弓速时的心理感受。往往感觉对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4.右手换弦的要领

有如摸额头,边靠又边走。换弦时要顺其自然,也要利用地心吸力。除非音乐需要,不要有棱角。

 

5.短弓、快弓、跳弓口诀

手动弓静拉短弓,上下弓匀拉快弓;中弓最轻自动跳,弓不离弦出跳弓。弓静,是指前面说的一直、二平、三稳。上下弓匀,是提醒人们在拉快的短弓时,不要犯下重上轻的毛病。后面两句讲的是自然跳弓(Sautille)的学习要诀。这里的中弓是指弓子重心附近的弓段,(这里手只需用最轻的力),这时只要弓段、手指、手腕配合恰当,弓不离弦即能获得最好的跳弓效果。

 

6.重音和顿弓的演奏

加重音符号的音(Marcato )的演奏,在弓子勾(咬)住弦以后,可用以下口诀:先松后冲,冲后放松;声有余辉,近似撞钟。动一动,松一松;走一下,冲一冲。既形象又易记。

顿弓〔Martelé〕,有人翻译作冲弓、或作槌弓、或作断弓,奏法与重音弓法相仿,只是奏顿弓时音与音之间有停顿,但也要寻找近似钟声的感觉,不要发出打铁的声音。

 

7.利用重量(地心吸力)发音的原理

手放弓上,弓放弦上,重量多少?一加一等于二;弓被抓紧,弓弦分家,重量多少?一减一等于零。这条也是通过感觉去掌握方法:在单纯弓子的重量的基础上,适当加上手的重量,这是最省力的办法。如果相反,就等于零,必然用了多余的力。

 

(四)有关双手配合的要诀

 

1.分工与合作

左手一把抓,右手分开拉;两手相配合,紧密不分家。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左手要一把抓(又称成组动作):(1)下行拉一条音阶或琶音时,从高把位换到低把位后,马上把新把位所有的几个手指在准确音位全部按好(当然要预先量),然后一个一个放开来拉;(2)不同弦上的旋律音程进行,在弓子换弦之前把下一条弦将到的音先按好;(3)拉和弦更要求左手一次按好所有的音。

 

2.三点相通

三点相通声音通,点点相连显神通;三点合成一颗珠,串起珠子闹天宫。三点是指握弓的力点、弦上的音准点和弓弦接触点。这三个点在不断变化,这三个点在弦上要配合好才能使每个音发出有共鸣的、丰满有力的、准确清晰的声音。

 

3.是关键

“‘字不断气,脑子不断线;左手珠一串,弓子来穿线。字易冒尖,时间空间!认真攻字,不断又粘连。字,是指左手换把、换弦、换指,和右手换弓、换弦。这种时候(特别是两换交叉、三换交叉以至四换交叉时)容易断气,或是出现冒尖的声音(如换弓时的卡卡声、换弦时不应有的重音、换把时象猫叫狗叫的声音等),我们必须在的运动过程中去发现并消灭这些不匀、不准、不美的声音。这时我们会看到问题往往就出现在两手动作的时间空间(距离)的掌握上。

脑子不断线:指往前的目标不要变,哪怕是有休止,也要音断意不断珠一串是指均匀而有颗粒性。林耀基常说:匀、准、美是练基本功的生命线,穿过字胡同(巷),便可到达小提琴演奏的必然王国。

 

4.双音

拉双音要求齐、滑、软、准、

 

(五)带总结性的要诀

.归纳要诀

新世纪以后,他把小提琴演奏中须注意的问题浓缩为一、二、三、四、五、六

 

    “是指一个基本要求,即匀、准、美。

 

    “是指两个图,一个是音乐幻想图,即想象、意境、感情的意识流-----;另一个是地面交通图,即左手在四条弦上运动,和右手及弓子在七个平面的各条轨道上运动时的交通监测图。

 

    “是指三个基本关系:动与静、用力与放松、时间与空间。

 

    “是指四换:换把、换弓、换弦(包括左右手换弦)、换指。

 

    “是指拉双音时的五个注意事项:齐、滑、软、准、密。

 

    “是指表演艺术的六条原则:冷静的头脑、火热的心、松弛的肌肉感觉、坚定的节奏、充分的表现与充分的享受。

 

.用心思考,科学练琴

提琴规律经常找,用心思考不能少,科学指导练琴好。大至准备一台独奏音乐会或是参加一场重大国际比赛,小至学习一种弓法或是消灭一两个不准的音,都有它的特殊规律;这规律又根据每个具体的人以及他(她)在不同的时期而异。都要勤用大脑,寻找科学的路子。 

 

3.慢练

慢即是快,要建设不要破坏。他说:用功不是说练琴时间多就行。如果我们把错误的、不准的、音质不好的音重复一千遍,它会变成对的、准的、好的音吗?不,反而巩固了错误,对自己的的艺术进程起了破坏作用。所以,在练每一个音时,不论按指持弓,左右两个方向(左面从大脑出发────手指── 弦上的音准点;右面从大脑──肩、肘、腕、手──持弓的力点──弓弦接触点)都要从慢练开始,像修建高速公路那样,通过高标准的刻苦练习,修成中间没有一个关节是死结,可以自动化地准确遥控直通车,时间一长就看出进步实际上是很快的。这就是真正的快。这才是建设!

《漫谈林耀基的小提琴教学》和《谈林耀基小提琴技术训练的要诀》两篇文章发表后,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终于逐渐被世人承认。200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约我撰写的《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出版,而且一版再版。我自己二十年来也用他这套教学法教琴,叫做在执行中增加理解吧,发觉很实用,很灵光。

报道: 转载小提琴(他山之石)
Reporter:
版权所有 胡晓光提琴工作室 © CopyRight 2012 by nbptmusic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