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光提琴工作室-乐器制造系

小提琴作品背景
Violin work

当前位置:首页 > 小提琴作品背景 > 世界著名小提琴作品背景介绍之四:小提琴奏鸣曲

世界著名小提琴作品背景介绍之四:小提琴奏鸣曲

Update: 2012/3/21

           《巴赫:六首无伴奏奏鸣曲及帕蒂塔》 

1720年巴赫作于寇顿。作品包括三首奏鸣曲和三首帕蒂塔(意大利语,意为“组曲”,由各种舞曲组成),一首奏鸣曲后紧接一首帕蒂塔。这种独特的乐曲结构排列法,充分体现了巴赫对曲式结构极为重视的创作特色。三首奏鸣曲以科莱里所创立的意大利古典奏鸣曲为范本:第一乐章缓慢、庄重;第二乐章是赋格曲,稍快;第三乐章缓慢,抒情如歌;第四乐章活泼急速。三首帕蒂塔以古典器乐组曲的形式写成。最杰出的是第二首帕蒂塔末了的恰空舞曲,是专业小提琴家必修的经典之作。其低音主题:

 

性格悲壮,第二拍上的附点长音造成切分重音,很象萨拉班德舞的节奏音型。全曲由主题加三十二段变奏组成。巴赫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用复调主体间以单音旋律的音响对比的写法,在以单音曲调见长的小提琴上,奇迹般地再现了管风琴的宏伟音响,构成了一幅瞬息万变的交响画面。德国音乐家施威策尔赞叹道:“巴赫用一个简单的主题,呼唤出了整个世界。”

 

                                                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21  贝多芬

作于1799年,献给他的老师萨里埃利。虽然是他早期的创作,但已显出娴熟的创作技巧,因而成为许多小提琴演奏家的保留节目。第一乐章是富有活力的快板,被认为带有作者后期创作的风格。奏鸣曲式。简短的引子是分解和弦式的号角音调,使人为之振奋,随即引出主部主题:                        充满热情,富有弹性和活力。副部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是流畅秀美的级进式音调,在钢琴和小提琴声部上交替奏出,第二个虽也用了主部中八度上行的音调和双符点的节奏,但是性格迥然不同,是一曲温柔、明朗的抒情歌。这个主题在呈示部时即已稍加展开,历经D大调—A大调—a小调—F大调—A大调。简短的展开部以展开主部材料为主。再现部中,主部主题稍加扩充,巧妙地将连接部融合在一起,使整个乐曲显得舒展、洒脱。第二乐章是一首变奏曲,生动的行板。包括主题和四个变奏。主题:

 

温柔而甜美,由钢琴和小提琴交替演奏。接着的四个变奏都用装饰变奏的手法。第一变奏由钢琴声部将主题进行装饰变化,小提琴声中则奏出华彩性的声部。第二变奏倒过来,由小提琴演奏装饰变化的主题,钢琴则以活跃的固定伴奏音型加以辅佐。第三变奏转到a小调,主题轮廓较为清晰。第四变奏带有总结性,回到A大调,主题旋律隐藏在钢琴伴奏织体的内声部中,小提琴则作对位式的进行。整个变奏是力度上的一次大的渐强。尾声,转入很弱的音响,富有意味地结束全曲。第三乐章是一首快板的回旋曲,奏鸣回旋曲式。主部主题欢快、活跃:

 

副部主题以及展开部中的插部主题都与之形成对比,皆为温柔、抒情性的主题。尾声中,将主部主题和插部主题的片断作了回光返照式的闪现,并且主部主题片断似乎也变得温柔起来。乐章末尾,以快速、有力的下行音调,干脆利索地结束全曲。

 

                                 《b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23)贝多芬

作于1799年,献给他的老师萨里埃利。这部奏鸣曲构思宏大,雄壮华丽,不失为早期作品中的优秀篇章。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奏鸣曲式。主部主题精力充沛,情绪饱满,某些旋律音型与作者两年前所作的《bE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7)有所联系。副部主题则以柔美、抒情见长:

 

 

第二乐章是富有表情的慢板,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主题显得虔诚、庄重:

 

先在钢琴上呈示,由小提琴加以应和。乐章的中间部分,钢琴声部是固定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小提琴声部的主题来自第一部分,在下属系统的调(f小调—bD大调)上自由移转。经过再现以后,生动的尾声将乐章引向高潮。第三乐章是很快的回旋曲,奏鸣曲旋曲式。主部是欢快、活跃的,略带几分舞蹈性:

 

副部则以其灵活的旋律和装饰音,使主题在欢畅之中略具诙谐的意味。插部的主题流利、清新,气氛略为平和一些。经过主题的再现以后,尾声以主部材料为主,在展开运用模仿复调手法,掀起感情的热潮,为奏鸣曲造成一个壮丽的结尾。这个乐章的各个主题(主部、副部、结束部、插部)在每次出现时都以小提琴和钢琴声部的交替形式出现,造成了此起彼伏的热烈、活跃气氛。

 

                                    《F大调奏鸣曲》(“春”,作品24贝多芬

  这是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作于1801年,属于他的早期创作。在风格上继承了海顿、莫扎特同类作品的传统,全曲充满青春的朝气和乐观的情绪,与其说在描写大自然的春天,不如说是记录了贝多芬青春时代对生活的感受。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抒情流畅的第一主题,在钢琴分解和弦的伴奏中,显得温柔又富有生机。与之对比的第二主题在C大调上有力地奏出,具有青春勃发的朝气。展开部主要用转调的手法写成,在向其它几个调性的急骤转换中,使乐曲焕发出春意盎然的气氛。接着,是一个优美的抒情乐章。主题先由钢琴奏出。小提琴再次反复,两个乐器时合时离,象在亲切地交谈。尤其是中间,乐曲从bB大调突然转向bG大调陈述主题,取得无比温柔的抒情色彩。这个乐章只有一个主题,象首自由的变奏曲。第三乐章是轻快的诙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第四乐章是回旋曲。主题欢快乐观,在F大调上共出现四次,它决定了终乐章的基本情绪,其间还穿插着两个次要主题作为对比补充。最后以一个有力的尾声结束全曲。

 

                                        《G小调奏鸣曲》(作品302  贝多芬

作品30号小提琴奏鸣曲共有三首,其中以第二首最为杰出。这首乐曲与《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同时创作,调性相同,情绪和内容也比较相似。乐曲开始由钢琴奏出具有悲怆气氛的严峻主题,当小提琴呈示时,钢琴伴奏使这个主题不断激动起来。第二主题出现在明朗的bE大调上,那带有顿音的附点节奏音型,使乐曲充满朝气,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理想。乐曲进入展开部时,钢琴的低音声部反复地强调严峻的第一主题,而小提琴则奏出无比舒展的音调,严酷的现实和理想的憧憬交织在一起,使乐曲的思想内容得到了深化。乐曲再现以后,有个较长的尾声,再次运用展开部的发展手法将乐曲推向有力的终止。第二乐章是三部曲式。乐曲转入抒情的沉思,先由钢琴缓缓地奏出主题,再由小提琴同时反复,纯朴、严肃而又深沉。到了中段,钢琴的分解和弦与小提琴舒缓的动机形成了幻想的意境。再现部分由于织体的改变,乐曲更为流动。最后有一个较长的尾声。第三乐章是复三部曲式结构的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回旋奏鸣曲。主题依然保持着第一乐章的严峻性格,但是连接部的主题和乐曲的第二主题则出现了欢快的舞曲性格,因此,乐曲的气氛较前有较大的变化。在结尾中,第一主题全然消失了,第二主题和连接部主题在欢跃的急板中辉煌地结束,表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

 

                                           《A大调奏鸣曲》(作品47  贝多芬

作于1803年。是作者同类奏鸣曲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最能显示他小提琴创作技巧的代表作,表现了作者创作成熟时期的风格。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小提琴与钢琴以对话的方式奏出序奏。呈示中的主部在顿音进行中显得热情而富有活力,这个主题在以后起着支配全曲的作用。副部两个主题分别在E大调和e小调上出现,前者平和肃穆,犹如咏唱着众赞歌,后者则进一步发展主部的热情,在勃发向上的音调中充满着动力。这个主题素材在展开部还一直保持着。经过完整地再现后,以第一主题的材料光灿地结束。第二乐章是变奏曲。抒情安详的主题呈示后,作四次变奏:第一变奏以钢琴为主,一连串的三连顿音如珍珠在玉盘中滚动,小提琴则作极简单的助奏;第二变奏是小提琴用三十二分音符的旋律音型进行变奏;第三变奏转向f小调,两件乐器不断交叉补充;第四变奏最为精彩,就象一个华彩段落。最后是个安静的尾声。第三乐章也是奏鸣曲。乐章开门见山地奏出快速的主部主题,它上仍塔兰台拉舞曲风格的节奏,情绪热烈跳跃。这个主题在连接部中到达一个高点。副部在2/4拍上出现另一种抒情优美的舞曲节奏。这两个主题在展开部中进行了巧妙的配合和自由的发展。乐曲在尾声中回忆了第一主题,并以第二主题的变体作辉煌的结束。

   

                                                              《二十四首随想曲》(作品1)帕格尼尼

   作于1820年。这些作品探索了小提琴技巧的各个方面,如:连弓、跳弓、震音、和弦、颤音、琶音、音阶以及左手拨弦、双音(三度、六度、八度、十度)等,常作为小提琴练习曲而被广泛采用,其演奏技巧上的难度,历来都被公认是对每个小提琴家的严峻考验,到目前还没有超过它的曲子。如:第一、二、三、五、十、十二、十六、二十二首有秀强烈的“无穷动”因素,要想整个乐章每次都拉得准确无误则是很难的。第三、八、十一、二十、二十二、二十三首有一个慢速的前奏,但经常是以八度音程结尾。乐曲的再现部有时重复前奏,有时用变奏方式重现。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旋律虽然很单纯,但小提琴的表情技巧却能达到很高水平,音乐内容也极为丰富多彩。该曲在小提琴的曲目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对后来浪漫派作曲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舒曼据此创作了两套钢琴练习曲;李斯特则缘此创作了练习曲十二首(其中第三首“钟”是根据帕格尼尼的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改编的);勃拉姆斯也创作了帕格尼尼变奏曲(作品35号);拉赫玛尼诺夫创作了钢琴和乐队的狂想曲(作品43号),等等,使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小提琴的范畴。

 

                                                                       《女巫舞曲》(作品8)帕格尼尼

     十九世纪初,许多浪漫作曲家都喜欢有魔鬼、精灵作为乐曲的标题,用以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创作上则多用变奏手法。帕格尼尼的《女巫舞曲》就是杰出代表之一。乐曲开始是带有变奏的较长的引子,行板,2/2拍,三段体形式。一开头就出现优美的主题动机,然后靠近琴马用三十二分音符奏出很弱的碎弓。重现主题后,乐曲节奏变为2/4拍,结束在十分优美和富于表情的旋律中。第一变奏是6/8拍,采用双音与和弦手法,音域宽广而浑厚;第二变奏用左手拨弦与泛音交替的手法,起了弹拨乐器与高音笛的效果。主题旋律在G弦上欢唱,双音与泛音交替隐现;尾声变为稍快的2/4拍,仍然是主题的变奏,但把位很高,高低音跳越频繁,泛音插入,难度极大。三个变奏后,出现华丽隽永的结束部分。整个作品充满着高级的提琴技巧,同时“美”的情操始终贯串全曲。

 

                                                                  摩西主题变奏曲》(作品312)帕格尼尼

      1816年,三十四岁的帕格尼尼与二十四岁的歌剧作家罗西尼在罗马邂逅相遇后,根据罗西尼的歌剧写了几首变奏曲。其中,《摩西主题变奏曲》就是根据历史剧《摩西在埃及》中摩西祷告时的音乐主主题创作的。变奏曲的引子与结尾都采用变奏形式,与《女巫舞曲》创作手法相同。但此曲只用G弦演奏,将G弦指定音高调到B。引子是柔板,旋律宽广,暗示出主题:                                ;中间使用泛音,结尾变成大调。主题的节奏是进行曲风格,采用很多敲击音:                 。第一变奏几乎全是十六分音符,充满欢快的流动感。第二变奏是活泼的2/4拍,结尾加进重音与泛音。第三变奏的节奏与拍子和第二变奏相同,也是用十六人音符,回荡涟漪的流动感受沁人肺腑;连音与断音交替出现,跌宕起伏。前一部分反复之后,出现采用六连音的十六分音符的结尾部分,在动荡、华丽的起伏中结束。

                                                                    C大调幻想曲》(作品159)舒伯特

     这是舒柏特在其短促生命中的最后一年——1828年初创作的。可能属于他所喜爱的《流浪者》一类的作品,特别是第二乐章是幻想风格的变奏形式,因此不把它叫作奏鸣曲,而称之为幻想曲。它有着作者独特的优美旋律,无论在钢琴和提琴的写作上,都表现了他高超的技巧。全曲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先由小提琴在C大调上以舒缓的节奏,安静地奏出一段抒情的旋律,相当于序奏。在钢琴切分节奏的伴奏下,小提琴奏出自由奏鸣曲式的第一主题:                     乐曲热情轻快,富有东欧色彩。第二乐章是一首著名的变奏曲,抒情性很强,主题来自作者的歌曲《请问候我》。在主题与四个变奏之后,又出现了与乐曲开头时同样的调性、节奏、节拍和旋律音型。第三乐章出现活泼的快板,进行曲风格的主题,与前面的变奏曲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最后,乐曲在逐步加快的速度中强有力地结束。

 

                                                                          圣母颂》(作品526)舒伯特

      1825年,歌曲之王舒柏特选用英国历史小说家、诗人司各脱的叙事长诗《湖中美人》中的七段,谱写成歌曲,其中《爱伦之歌》写得最好,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圣母颂》。他用精练、细腻的手法表现天真无邪的少女爱伦,伫立在湖边岩石上,手捧圣母像,低头祈祷上帝宽恕他父亲的罪愆。乐曲动人的旋律,包含着十分趋势的父女之情,并溶进了自己在坎坷人生中所体验到的痛苦和悲伤,寄寓了对幸福与未来的憧憬。后由德国小提琴家威尔汉米(Wilhelmy,1845-1908)将这首名曲改编成小提琴曲,并几乎成为每一位小提琴独奏艺术家喜爱的保留曲目。威尔汉米在乐曲中,把第一段处理为低音G弦上演奏,于庄重虔诚之中透出祈祷与思索。然后,低音旋律转到高音区,用八度双音重复,并用三度、六度的双音加强旋律的歌唱性,增强力度的变化,使感情不断升华。最后出现和弦,涌现全曲高潮,充分显露出浪漫派音乐的特色,并表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探索与祈求。曲中钢琴伴奏模仿竖琴的分解和弦,一次比一次地密集演奏,成功地衬托出全曲的丰富情感。

     

                                                               哈巴涅拉》(“哈文奈斯”,作品83  -

   圣-桑不仅是一位作曲家,也是技艺高超的钢琴家。1855年偕同小提琴家阿尔贝蒂尼到欧洲各地旅行,遇雨被阻于布勒斯特某旅馆,开始构思一首西班牙“哈巴涅拉”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两年后完成总谱,题赠给阿尔贝蒂尼。全曲基于三个主题,由优美精致的抒情诞生民热情奔放的华彩段落之间的交替对比构成,音乐自然顺畅。简短的前奏提示出“哈巴涅拉”的节奏型,独奏小提琴快速的音阶上行引出第一主题:

 

 

旋律甜美洒脱,像一首民间的恋歌,其中三度音降低与还原的交替具有独特的韵味。经过小提琴快速流动的华彩段落,出现第二主题                    

 

单调从第一主题衍生出,但显得热情面是略带忧伤。很快接以第三主题,性格不如前两者鲜明。第二个华彩段落之后,我曲进入展开部分,旋律在不同的调与不同的音区,或用泛音或用颤音奏出,色彩丰富多变。到第三个华彩段,小提琴奏三度与六度的双音快速半音进行和大幅度的跳动,显示出高超的演奏技巧。最后仍回到“哈巴涅拉”的节奏型,沉入慵懒自在的气氛之中。

 

                                                                              A大调奏鸣曲》  弗兰克

          弗兰克原籍比利时,与比利时小提琴家欧根·伊萨依都生于列日城,他俩1875年初在巴黎结下亲密的友谊。在1886年伊萨依的结婚日,作者写了这首充满温暖和真挚感情的小提琴奏鸣曲赠送给他。乐曲开始,由钢琴短短的序奏引出小提琴觉悟的倾诉。紧接着出现热情的第二主题,两种性格不同的音乐形成对比。第一乐章没有展开部,两个主题再次出现后宁静地结束。第二乐章是全曲感情最激烈的段落。一开始钢琴快速的进行将激动不安的旋律交织其中,接着小提琴也进入,激动的感情逐渐被第二主题柔和的音调代替;很快又掀起了波澜,经过发展,小提琴以动荡不安的音型将音乐引向尾声,最后达到热情洋溢的最高点。第三乐章标以“宣叙调——幻想曲”,形式自由,曲调动人。终曲采用自由的回旋曲形式。钢琴与小提琴用卡农的形式奏出感人至深的旋律,这是乐章的主要主题,其余部分综合再现了前面各乐章的主题。终曲丢开了一切华饰,是弗兰克音乐中最明朗优美的篇章。

 

                                                         A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3)福莱

    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曾作为各种体裁的大量作品。这首被称为他早年三大杰作之一的小提琴奏鸣曲,奠定了他作为一位作曲家的声誉。该曲创作于1876年比弗兰克的著名小提琴奏鸣曲早十年问世。在浪漫派的提琴艺术文献中,类似变样热情洋溢和扣人心弦的作品还是不多的,它对日后法国作曲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877127这部作品在民族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首演,圣-桑热情洋溢地称它是“才气横溢的”。法国作曲家弗洛伦特·许密特着重指出:这奏鸣曲“一方面继承了似乎从舒曼及肖邦以来已经中断了的一条发展线索,另一方面,预示了十年后弗兰克的作品,这在室内乐历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全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极快板),音乐中充满了具有无穷魅力的抒情乐思:

 

是运用对位技巧加以发展而写成的。整首乐曲无拘无束,坦然自若地向前流动,颇具独创性。第二乐章(行板),音乐比较含蓄,时而温柔,时而忧伤,显示了法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的特点,至少可与古典作品中最好片段媲美。第三乐章诙谐曲(急速的快板),音乐轻松愉快,具有一种特殊的幽默感:

 

而且在调性运用上,在当时是十分自由、大胆的,三声中部的音乐平静、温柔,使人能联想起舒曼的音乐。第四乐章终曲(近似急板的快板),节奏生动,速度急促,气氛热烈,笔法简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G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78)勃拉姆斯

     1878-1879年间,勃拉姆斯每年夏天都要到奥地利的维尔塔湖畔的一个风光明媚的小镇——贝尔查赫去度假,大概是受大自然山川灵气熏陶的缘故,作者在这里接连写下了一系列色调明朗、清新的优秀作品。这首小提琴奏鸣曲作于1879年夏。从乐曲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为维尔塔湖的优美景色所感召的愉悦心情,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他应友人的邀请于18784月去意大利旅行时所领略的南国风情的印象。这首乐曲虽然通常称为《第一小提琴奏鸣曲》,实际上在这以前他至少已写了三至四首小提琴奏鸣曲,但因作者自认为不够成熟而未付梓,由此可见作者创作态度之严谨,也说明这首乐曲在艺术技巧上所达到的完美程度。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主部音调亲切、流畅,表现出夏日的闲适发表的意境。副部主题宽广热情而不乏细腻的表情处理在展开部分还不时焕发出浪漫主义的激情。第二乐章柔板,复三部曲式。在明朗的基调中,引进了类似送葬进行曲的音调节奏,随之插入一段悲歌气质的旋律。这是全曲中作为对比,色彩较为暗淡的段落,似乎表现出作者在欢愉中,心灵深处流露的一丝阴影。第三乐章中庸的快板,回旋曲式。主题取自作者创作的艺术歌曲《雨之歌》(作品59第三首,克拉乌斯·古罗兹词),故而这首乐曲有时也被称为《雨之歌奏鸣曲》。这是一个以精致、细巧的情趣,以造型性的特点见长的乐章,钢琴部分贯穿始终的“雨点”声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罗可可主题变奏曲》(作品33  柴可夫斯基

作于1876年,是题献给莫斯科俄罗斯皇家音乐协会的领导人、德国大提琴家弗列德里希教授的。罗可可原是十八世纪初法国的一种建筑艺术风格,精致而典雅,富于小巧玲珑的装饰性。以后人产就借用这个名称来泛指十八世纪盛行的一种与罗可可建筑艺术非常相似的音乐风格。作者非常欣赏十八世纪的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并曾在作品中有意地模仿过他的音乐风格。这首以罗可可为题的变奏曲就是一首十分典型的拟古作品。乐曲主题线条简单,结构清晰,速度平稳,音色纯净,听上去显得格外轻快与优雅。主题经过各种变奏和展开以后,能充分显示出大提琴的表现性能,因而深得大提琴家们的喜爱。作品按协奏曲原则写成,共包括主题和七段变奏。第一变奏着重于旋律的装饰;第二变奏较自由,结构有所扩大;第三变奏更自由,结构图性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四变奏强调了大提琴与乐队的互相竞奏;第五变奏主题转到了乐队一边,大提琴以华彩为主;第六变奏进入d小调,色彩转暗,结构也相应缩小;第七变奏是尾声,回到A大调,以辉煌、活跃的气势结束

 

                                     《A大调奏鸣曲》(作品K.526莫扎特

1878作于维也纳。当时,作者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得巨大成功,又与达朋台合作创作歌剧《唐璜》。这首奏鸣曲基本上是与《唐璜》同时创作的。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很快的快板,A大调6/8拍子,奏鸣曲式。在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间,出现了钢琴上的插部:

 

这在其他乐曲中是罕见的。再现时,插部在下属调上出现。第二乐章是行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在钢琴弹奏分解和弦的基础上,小提琴作装饰性的出现;第二主题由小提琴演奏,钢琴作变奏反复。第三乐章是急板,A大调,2/2拍子,回旋曲式。作为小提琴奏鸣曲,这么长的末乐章是少有的;更有趣的是回旋曲的主题三次出现不是在原调,而是在下属调。

 

                                                                G大调奏鸣曲》(作品K.379)莫扎特

   作于1781年。在第一乐章安排了一段很长的序奏,一般认为它有着独立的意义。通常徐缓的乐章被省略了,而代之以缓慢的变奏曲作为第二乐章,这种情况在其他乐曲中是很少见的。该曲共分两个乐章。①序奏,柔板,2/4拍。乐曲由钢琴的琶音引出 ,然后由小提琴进行变奏,自由发展,结束在延长的属音上。接着主部以快板,奏鸣曲式出现,第一主题以一种特殊的紧迫感由钢琴转入提琴。第二主题是钢琴的低音区与小提琴的对应。②如歌的小行板,由主题及其五个变奏曲组成。主题是用三种素材构成:

 

第一变奏完全由钢琴进行自由变奏;第二变奏是以小提琴为主、以三连音为基础的变奏;第三变奏是钢琴以三十二分音符作细致的刻划,而小提琴则用大幅度的移动来点缀;第四变奏转入同名小调,在钢琴上演奏抒情性的主题;第五变奏回复原调,速度也回到柔板,然后变成小快板,最后安静地结束全曲。

 

                                                            《华丽波兰舞曲》(作品4  维尼亚夫斯基

   被人们称为“小提琴家的肖邦”,是由于他的创作与肖邦有某些相似的特点,尤以波兰民族风格最为显著。《华丽波兰舞曲》是其代表作之一,采用波兰押曲体裁,以庄严有力的舞蹈节奏和即兴性的抒情旋律,在小提琴上表现出绚丽的色彩和复杂的技巧。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是D大调,有两个主题,前者跳跃,富于弹性,充满青春的活力;后者在和弦进行中插入高音乐句,显得异常光辉夺目。第一主题是:

 

中间部分转入b小调,是一段优美动听的旋律:

 

第三部分通过转调、装饰性展开以及双音、和弦的灵活运用,使乐曲在庄重、雅致的气氛中,增添了更大的热情,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莫斯科的回忆》(作品6  维也纳尼亚夫斯基

     波兰著名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其作品具有浓郁的波兰乡土气息。1860年起,他曾在俄国从事小提琴演奏和教学十余年,对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莫斯科的回忆》的第一主题应用了俄罗斯民歌《红衣裳》的曲调:                     ;第二主题目则具有俄罗斯民间歌舞音调的特点。乐曲在一段华丽的引子后面,前半部以第一主题为基础加以变奏,抒情优美,亲切悠扬,小提琴泛音的运用尤有情趣;后半部以第二主题及其变奏写成,小提琴与钢琴八度齐奏,以及主题的装饰性演奏、泛音演奏等,使乐曲显得很有活力,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俄罗斯人民歌唱舞蹈的画面。

 

                        《f小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80  普罗科菲耶夫曲。

193812月作者在创作大合唱《亚历山大涅夫斯基》间隙时已萌发了创作构思,并写下第一乐章引子及第二、三乐章主题,全曲于1946年在莫斯科近郊休养期间完成。据作者自称:其音乐形象得自亨德尔《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启发,结构布局亦采用巴罗克时期的教会奏鸣曲慢——快——慢——快的四乐章格式:严肃的第一乐章,相当于发展性引子;第二乐章是坚强有力的快板;第三乐章,缓慢优雅;第四乐章,快速而带有复杂的节奏。有的研究者认为乐曲形象可能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所表现的俄罗斯古老历史(勇士叙事诗)题材有联系。第一乐章,f小调行板,采用自由的诵唱风的形式写成。钢琴低声部八度齐奏的引子,仿佛是古代歌者在吟唱有关俄罗斯历史传说故事,缓慢的节奏造成了沉思的意境。小提琴在低音区奏出的第一主题带有悲痛、阴郁的气质,类似俄罗斯民歌中的叹息音调。据作者自述,第二主题“好像是在坟场上吹来的阴风”,钢琴奏出均匀清亮的和弦,配上小提琴加弱音器奏出的流动经过句,使人联想起荒芜阴霾的古战场上,塑风阵阵吹拂而过的画面。最后,小提五用拨奏模仿了民间乐器古斯里琴的音响。第二乐章快板,是全曲的重点乐章,奏鸣曲式。主部主题以粗暴而不协和的音响及源于十三世纪宗教音乐的节奏,刻划了中世纪残酷的战争暴力形象。副部主题则具有舒畅明朗、自由自在的歌唱性,通过主题间的对比表现了两个敌对势力的尖锐冲突。第三乐章行板,三部曲式,洋溢着富于幻想性与透明色彩的抒情意味,犹如刻划了一位抒发悲痛感情的少女形象。第四乐章极快地,三部曲式,基本形象与第二乐章主部相近,具有史诗性格与急速流动的冲击力量,最后又再次出现了第一乐章第二主题,与第一乐章首尾呼应。

报道: 胡晓光编辑
Reporter:
版权所有 胡晓光提琴工作室 © CopyRight 2012 by nbptmusica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