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组装
到目前为止,这件作品已经完成了分部件的制作,在这一章,将要讲述小提琴的成型过程。实际上,面板背板一完工,琴身就可以组装了,在开始制作琴头之前,先让琴身暴露在光线下待干,是有益的(见第15章),同时再继续加工琴头。
从模具上去下琴框
在从模具上去下琴框之前,先贴着放到平面上,再一次检查其两面。如果琴框在合适的位置放一段时间,很可能会横纹理方向有少许收缩,致使木块稍稍隆起。若有必要,用精磨的短刨再把每个面刨平,而后在木块的端纹上涂胶。在一个木块的顶上标上记号,以免弄乱,并确保首木和尾木上的中线标示清楚。
接着就可以细心地把木块从模具上松开,采用敲击分开胶接缝或在木块和模具之间插入小分缝刀的办法。如果用小锤将木块往外敲,那么拇指就得使劲向里压,给侧板以支持(见图14.1)。开始先分离角木,然后再分离首木和尾木。木块只能轻轻地敲,因为有裂开的危险。若有必要,还要把模具翻过来,在另一面敲。
要不然,就采用小分缝刀,把餐刀磨成薄片,刀刃磨钝。细心地把刀插入木块和模具之间,向前向后使劲,使胶破裂,若有必要,还要在另一面如此操作(见图14.2)。在琴框里上下滑动模具,以确保所有六个木块完全松开。小心地向外移动C段部位,直至角木脱离凹处(见图14.3)。这样就可以把模具从尾木处移开(见图14.4),缓缓从琴框上取下来。
修整木块
衬条如果原先没有修整,现在就应该进行修整,先要检查衬条是否与侧板牢固粘合。参考示意图,将木块的轮廓线划在其顶面和底面上(见图14.5)。用合适的半圆凿或凿子,对木块的外形进行修整(见图14.6)。角木可修得稍带弧度。工作台面铺上软垫,要细心操作,因为琴框容易损坏。
背板下边倒棱
背板与琴框粘合之前,沿其下边造小边棱(见图14.7)。C段部位和琴角用椭圆锉,上段下段弧度大的部分用扁锉(见图14.8)。边棱应该与起始线平行,宽度约为
背板装配
背板在涂胶之前,先干着上夹,以确保与琴框对正。大约需要32只夹具,依照所需的宽度,这种夹具在一些供应商那里可以买到,尽管价格往往比较昂贵,但夹具直接在琴框上方施压,操作起来非常便当。示意图中的夹具式样可以选择,用硬木和直径
应该密切配合首木和尾木部位的弧度,制作两个完全相适合的护垫。这些护垫用硬木锯切而成,其面上要蒙上软木或皮革。
定位针穿过背板,插入首木和尾木,背板落到工作台上的软垫上。开始沿边缘用夹,细心使琴框侧板对准起始线,不得把夹具拧得过紧。背板与琴框之间的接缝,只需手指轻轻施压就应紧闭,如果情况并非如此,应仔细检查琴框,若有必要,再轻轻刨削。
如果使用的是圆柱形绕轴夹具,检查一下夹具边缘和弧形结构之间有没有间隙,尤其是C段部位,因为弧形结构上很容易留下痕迹。确保夹具的金属件不碰到背板的边缘,还要避免划伤。夹具的穿心杆部分可用塑料带缠绕,在琴角部位,每边都要上夹,但不要上到角的末端(见图14.10)。
在首木和尾木部位继续上夹,琴框对准起始线,只施轻压。当夹具全部到位后,就去掉定位针,用G形夹具夹住首木尾木,夹具上的硬木垫贴着背板,软木块保护着首木尾木末端的纹理(见图14.11)。
背板粘合
备好中等稠度的胶,手拿一把薄刃的分缝刀。从一个琴角开始,去掉相毗邻的两个夹具,小刀在胶里蘸一下。细心把小刀插入接缝,就把胶引进里面(见图14.12)。取出小刀,检查底面有没有弄上胶,然后再上来。用温湿刷子清楚凸出部位和琴里面的余胶。小刀不用时,用放进热水里,这样在涂胶时有助于保持胶的液体状态。用这种方法继续下去,先粘琴角,然后粘其他各部位,若有必要,得再把胶加热。最后,去掉G形夹具及其垫木,并除去每一边的夹具,使首木和尾木得以与背板粘合。要确保有足够的胶完全进入这些部位的接缝,在胶凝之前,再细心上来。待全部夹具都到位,检查围绕凸出部位可能挤出的余胶,用刷子清除掉。留待完全干透。
待胶完全干透,就去掉夹具,若有必要,给某些部位再补些胶。检查一下背板和琴框的里面,有没有仍然贴在上面的松动的碎末屑,这些东西会引起嗞嗞声。把商标贴在低音音孔下方部位的背部上。
钻尾柱孔
把背板放置在固定夹里,在琴框的中线上,穿过尾木,钻一个直径
面板装配
面板的下边缘要像前面一样进行倒棱,然后用装背板的同样方法安装面板,例外的是,胶的稠度要像牛奶那样稀薄,因为以后修理琴时面板一般要去掉。和前面一样,首木和尾木部位应该备好两块夹垫,上夹具时,应该仅施以轻微的压力,以免损坏边缘使边缘松动。
插入定位针,把面板放在工作台上的软垫上。像前面那样上夹具,琴框与起始线尽量准确对齐,确保夹具未触及弧形结构部位,特别是C段部位,夹具的金属件不得压进面板边缘。待夹具全部到位,就像前面那样涂胶,然后留待干透。
胶干透之后,要像前面一样仔细检查接缝,并检查面板和背板上的饰缘。在边缘高点施压的夹具,往往会给饰缘槽加压,有时会弄坏胶合缝。任何部位出现无胶或松动,都应重新涂胶,用手蘸稀薄的热胶涂上去即可。待胶干之后,把表面仔细挂擦干净,确保以后进行染色时,着色均匀。
填塞定位针孔
定位针留下的孔,现在可用小木钉塞住。背板用槭木,面板用云杉,每根木钉要制作得能轻松插入孔中,因为木材涂上胶容易膨胀。削制木钉不费事,用碎木片即可,使用电钻和砂纸加工成型。
把木钉的头磨尖,然后涂上胶,穿过琴板插入木块。待胶干后,修整得与琴板齐平。而后木钉处涂胶,待干后,再修刮齐平。
修边
一系列边棱融成一体,造成面部和背部的圆边。修成的边缘式样,一个流派与另一个流派有所不同,早期古典琴的样品往往使人想到原先琴边上的高点比如今更接近边缘,而且已经被磨损,所以现在大约位于边缘和饰缘之间的半中腰(见图14.15)。
先从背板开始,以小角度锉出第一条细微的棱,使边上的高点大约确定在边缘和饰缘之间的半中腰(见图14.16)。面板落定在软垫面上,抓住琴身,以使光线清晰地突出高点。用细扁锉锉边棱,在上段部位进行,一直到肩钮,要仔细使高点线与边缘和饰缘平行。肩钮每边的修整。要待以后加工成型时再完成。在琴角和C段部位这些半径范围比较狭小的地方,要使用椭圆锉,让高点自然与每个角的末端连成一气。待其余的边全部修整完工之后,才修整琴角末端,这样比较好,那时琴角就可进行精确地造型。然后再使线条柔和(见图14.17)。
制造边棱时,还要从侧面观察,看看是否匀称,第一条棱完工后,就以同样的方法开始制造第二条棱,尽力保持边棱宽度均匀,并且要与第一条棱平行,而且在对准琴板边缘用锉时,角度要始终如一。围绕小提琴进行观察,检查边缘的侧面,对免边棱的某些部位制造得过宽。第三条边棱完成之后,用细砂纸仔细打磨,把几条棱融成一体,确保维持高点的高度,而且要从A点磨掉余料,但不得改变其外形(见图14.16)。借用光线精确确定各个面的位置,缓缓转动琴身,注意观察边缘上形成的阴影。若棱上各个面得影像尖锐,就应该用细砂纸仔细打磨,使其柔和。
边修好后,用细扁锉使琴角末端的侧面成型。如果琴角末端稍稍带点弧度,而非笔直,则其外形往往更好看(见图14.18)。琴角末端的侧面一般比修边的其余部位略方些(见图14.19)。最后,再用细砂纸,或用非常细的钢绒,轻轻打磨。使高点稍显缓和,并使琴角的尖锐边缘变柔和。
在面板上,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修边,但必须非常小心,以免锉掉过多的木料,尤其是长纹理部位。这样白色的琴身就制作好了,然而又许多制作师在这个阶段就装上了尾枕,这在第16章将进行描述。
安装琴颈
指板粘合到位,就安装琴颈,粘进小提琴首木上开好的榫眼里,这一切若已就绪,就应准备好进行安装。起始开口加工好之后,如果同时达到了以下的标准,就应慢慢地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榫眼的加工(见图14.20):
1. 琴颈站位与琴身站位的比例为2比3,即
2. 琴马部位的高度要正确,即26.5~
3. 琴颈的中线要与琴身的中线相一致,以使琴弦沿小提琴中线走。
4. 从末端看,琴颈是垂直的,不倾斜。
5. 从面板边缘的高点到指板的下边测量,琴颈台的正确高度为6~
除了这些标准之外,所有的胶合面必须完全吻合。
面对琴颈安装工作,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前阶段,以上的标准完全不可能达到,这是由于琴颈根部和榫眼形状的原因。从榫眼每削去一点木屑。同时会影响到三个尺寸。然而,通过预计好要做的变动,不断试装琴颈来检查进展情况,会使此工序得以简化。
要利用放标准琴马的空白处,使琴颈安装居中。大多数高质量的琴马都有正确的几何图形。但是要用滑动斜角规检查两边的角度是否相同。从马脚边测量琴马的宽度(一般为
制作起始开口
分线规置于琴颈根部中线的A点(见图14.21)。分线规展开到琴颈根部的边上,将这一尺寸移到面板边缘的中线处,在两边用力压,留下划痕(见图14.22)。在B点重复这一工序,再把这一尺寸移到侧板与背板之间接缝的中线处(见图14.23)。在C点重复此工序,在面板边缘榫眼的外边留下划痕也是有助的,但按压分线规要轻,因为琴颈在装好之后,这些划痕还会留下。
按压小刀进入取自A点的划痕(见图14.24)。一直推进到饰缘的内边(见图14.25)。用直尺垂直于中线,再用小刀在这两点之间横面板切割。要从每一边向中心切割,刀口不得超过划痕(见图14.26)。连续往边缘切若干刀(见图14.27),把两条外划痕之间的边缘对半切开(见图14.28)。用凿子铲除边缘和饰缘的一半余料(见图14.29)。用小刀横面板再往更深处切割,重复以上工序,铲除边缘剩下的余料,露出首木来。
用直尺贴住开口,再用小刀横过侧板直到榫眼底部的划痕处,划一条线。在这些示意图中,肩钮处已装上乌木冠(见图14.30)。榫眼的另一边也照此划线,然后细心地切割,穿过侧板,进入首木(见图14.31)。
把背板贴在工作台边上的软垫面上,以使肩钮不受压。铲除侧板和首木处的余料,一直到面板的边缘,但在此阶段不得把榫眼的两边或背面往下铲(见图14.32)。
估定榫眼
为了对榫眼进行估定,在琴颈安放到位之前,始终要用小直尺从各个方面测量,检查榫眼的背面是否平直,不然就会产生估定的失误。先要记住以下几点,然后再从榫眼下铲除木料:
1. 从榫眼背面铲掉木料,就会缩短琴颈的站位,但还会影响琴颈的高度和中心定位。
2. 从榫眼两侧铲掉木料,会降低琴颈台,但是会影响琴颈的中心定位,而且还会使琴头倾斜。
3. 小木屑可能会有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琴颈的高度和中心定位。
把琴颈放到位。琴颈根部的底面不应接触肩钮,因此如果有必要,就从琴颈根部铲去一点料。检查榫眼边上的角度是否与琴颈根部相符,若不符,就应该进行修正,要细心保持榫眼处于中心位置。测量琴颈的站位数(见图14.33)。测量其高度(见图14.34)。测量琴颈台(见图14.35),从末端观察琴头,确定其是否垂直。用橡皮筋钩住琴马的两脚,把琴马固定位(见图14.36)。沿指板的两边观测,以确定琴颈是否在中心位置(见图14.37)。
起初把榫眼往更深铲削的目的,就是要把琴颈站位数减到大约
记住这一点。仔细铲除榫眼背面的余料。如果从榫眼的下部铲去较多的料,琴颈的高度就会上升,反之亦然。如果从榫眼的低音一边铲去较多的料,指板末端就会朝琴马的高音一边摆。在把琴颈放回去之前,先检查表面一直到边缘,看是否平正。把琴颈放到位,必要时再浏览一下核对数字表,并矫正榫眼。
现在可回过来逐步修整榫眼的两边。先从下面开始铲两边,通过插入琴颈并从上面看琴颈根部和面板边缘之间的接缝来仔细检查角度。检查一下,从榫眼的两边倒肩钮和面板的中线是否等距离。榫眼扩宽时,要不断进行一切核查,并检查琴颈根部底面和肩钮之间的间隙。需要的话,不时地从琴颈根部的底面铲去一些余料,目的是使这里有均匀的间隙,始终要留下足够的料,以便最后安装。
继续装配琴颈,直到琴颈台达到约7.5~
检查琴颈是否处于正中位置,然后再检查琴颈根部的两边及肩钮的胶合面,这样有助于精确地修整榫眼的两边和琴颈根部的底面。用精磨的短刨最后修整琴颈根部的底面,琴颈台高度最终高度,以使琴颈推进到位时,所有的胶合面完全吻合。琴颈应紧密地装进榫眼,但绝对不得用力闭合肩钮处的间隙,因为这样会使首木破裂,琴颈根部的下边可稍微削成斜面(见图14.38)。
琴颈粘合
因为胶容易使榫眼顶部面板末端的木纹膨胀,所有要给这里涂上薄薄一层热胶,并待其干燥。胶干透后,检查榫眼是否平正,然后继续加工。
琴颈牢固装配到位,把另一只琴马立到指板末端,琴马的两脚与面板的弧形结构相贴。围绕指板顶部往琴马上划线,作为琴颈高度的指标。
G形夹具裹上布,以保护面板的边缘,指板上垫一块夹木,肩钮背面垫一块形状合适的带软垫的木块。琴颈到位上夹,先不要涂胶,顺指板往下看直到琴马,检查一下是否在中线上。把另一只琴马放到位,以检查高度。
和前面一样,保持室内暖和,核查琴马放到位并且处于中线上,把刚煮好的热胶涂到琴颈根部、榫眼里以及肩钮上。仔细把琴颈插进去,垫上木块,上好夹具,轻轻拧紧夹具。再一次沿指板边缘到琴马进行观测,并用另一只琴马检查高度。如果一切都很完满,就适当拧紧夹具,清楚余胶。放上一整夜,待其干透(见图14.39)。
肩钮划线
现在用铅笔圆规在背板的中线上划出肩钮的形状(见图14.40)。虽然肩钮的大小会有所不同,但其比例还是相同的,肩钮一般略超过半圆,最宽的部位在背板的边缘。
肩钮划好后,削除余料到线,留下一个大斜棱的角度。现在可以把肩钮的形状用做琴颈根部造型的起始点,结合使用琴颈样板(见第13章)。
琴颈根部造型
利用琴颈样板,放在琴颈中间,使琴颈根部成弧形。把此弧形与已成形的直的部位融成一体,在第13章已用同样的方法使下颏处形成弧线。起初用小刀使弧形成型,然后用椭圆锉,使琴颈根部的弧线一直延伸到肩钮的边缘,同时肩钮的边棱消失。当样板完全相符,继续围绕两边造弧线,以使琴颈根部的弧线自然融入肩钮,边棱消失。肩钮每一边的修边任务,早先难以完成,现在围绕肩钮的边缘修成像琴头边棱同样宽度的匀称的边棱。
琴颈成型
琴颈根部和下颏的弧度已成型,而且琴颈的侧面也已粗制完工,现在就可以来完成琴颈的成型任务。再把琴颈样板放到位,处于琴颈的中间,向前滑动样板到下颏,向后滑动到琴颈顶部,注意凹下或高出的地方。用锉或刮刀精心修整外形,直到琴颈的最终厚度(接近下颏处
然后从侧面观察琴颈,确定“地平上”不规则的部位,再对已完工的琴颈外形进行修正。开始转动提琴,直至琴颈的白色部分好像成了一根贴着指板接缝的细条。琴颈的边缘和“地平”要显得笔直,而且要与指板接缝平行,转动琴颈时一直是平行的(见图